宋霆野立即讓老楊帶他去看。那是一片約三畝的坡地,上面確實有幾間搖搖欲墜的土坯房。但地理位置極好,背靠小山,面朝溪流,視野開闊,環境清幽。
“就是這裏了!”宋霆野一眼就相中了這塊地,“面積足夠建五六戶小院,還有公共空間。”
然而,當他們興沖沖地開始規劃時,新的問題又出現了。這片地屬於基本農田保護範圍,按規定不能進行建設。
“難道就這麼放棄了?”宋霆野不甘心。
就在他們一籌莫展時,予寧提出了一個創新性的建議:“爲什麼一定要新建房屋?可以考慮輕質的裝配式建築,不破壞土地性質,還能保留田園風貌。”
這個思路打開了新局面。經過諮詢,他們找到了一種新型的環保建築材料,房屋採用架空設計,不破壞耕地,必要時還可以整體遷移。
解決了土地和建築的問題後,項目終於進入了實質階段。宋霆野給這個養老社區取名爲“互助小院”,寓意老人們在這裏互相幫助,安度晚年。
予安免費提供了設計方案:五棟獨立的小院依地勢而建,每戶都有四十平米左右的院子;中央是公共活動區,包括食堂、醫療室、圖書室和活動場地;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樹木和植被。
資金方面,宋霆野採取了創新的“共建共享”模式:參與者預付一定的建設資金,獲得小院20年的使用權;日常運營費用由大家平攤;“老兵之家”公益基金會提供部分補貼。
令人感動的是,消息傳出後,不僅有許多老兵報名,還有一些社會愛心人士主動捐款。曾經受益於“老兵之家”的企業家王總再次慷慨解囊,捐贈了全套的適老化設施。
開工建設那天,村裏來了很多人看熱鬧。看着挖掘機平整土地,工人們搭建房屋框架,宋霆野和孟沅相視而笑,眼中都有淚光閃爍。
“真沒想到,咱們這把年紀了,還能幹成這麼一件大事。”孟沅感慨道。
宋霆野握住妻子的手:“因爲有你在背後支持我啊。”
建設過程並非一帆風順。有村民質疑項目會破壞村莊環境,有參與者中途因健康原因退出,還有一次大雨沖毀了部分基礎…但每次遇到困難,宋霆野都會想起當年創辦“老兵之家”的經歷,告訴自己不能輕言放棄。
孟沅則發揮了她在“老兵之家”積累的管理經驗,細心協調各方關係,安撫參與者情緒,確保工程順利進行。她還專門學習了營養學和老年代謝特點,爲未來的社區食堂制定科學食譜。
四個月後,“互助小院”終於竣工了。五棟白牆灰瓦的小院錯落有致地分佈在坡地上,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相融。公共活動區的玻璃陽光房明亮溫暖,醫療室設備齊全,食堂乾淨整潔。
最令人稱道的是細節處的適老化設計:無障礙通道、防滑地板、緊急呼叫系統、圓角傢俱…處處體現着對老年人的關愛。
首批入住的四戶都是“老兵之家”的熟面孔:劉大山和妻子、獨居的李老爺子、喪偶的趙阿姨,還有一對身體不太好的老夫妻。
搬家那天,小院裏熱鬧非凡。大家互相幫忙佈置新家,就像當年在部隊時那樣團結互助。
劉大山的小院種滿了蔬菜,李老爺子帶來了他心愛的蘭花,趙阿姨的院子裏養了一羣小雞…每個小院都體現出主人的個性和愛好。
公共食堂開業的第一天,孟沅親自下廚做了拿手菜。大家圍坐在一起喫飯,有說有笑,彷彿一個溫暖的大家庭。
“老宋,你這主意真是太棒了!”劉大山豎起大拇指,“既有自己的空間,又不孤單。我這心裏啊,踏實!”
然而,新的社區也面臨着新的挑戰。不同生活習慣的人住在一起,難免會有摩擦。李老爺子早起練太極的音樂聲影響了愛睡懶覺的趙阿姨;劉大山的菜園施肥時,氣味會飄到鄰居院裏…
爲此,宋霆野組織制定了《小院公約》,大家民主討論,共同遵守。每月還會召開一次“院務會”,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。
令人驚喜的是,這種集體生活激發了老人們的活力。他們自發組織了各種興趣小組: gardening club、讀書會、棋牌社…每天的生活豐富多彩。
醫療室也發揮了重要作用。村醫每週來坐診兩次,爲老人們檢查身體;緊急呼叫系統連接着24小時值班室,確保突發情況能得到及時處理。
深秋的一天,“互助小院”來了一位特殊的訪客——一位穿着軍裝的中年人。他是從外地專程趕來的,想要看看父親曾經念念不忘的地方。
“我父親是抗戰老兵,生前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戰友一起養老。”中年人紅着眼圈說,“如果他能活到現在,一定會喜歡這裏。”
宋霆野帶着他參觀了小院,介紹了這裏的理念和日常生活。臨別時,中年人鄭重地鞠了一躬:“謝謝您,實現了那麼多老人的夢想。”
這件事深深觸動了宋霆野。他意識到,“互助小院”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,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,是對老兵們奉獻一生的最好回報。
![]() |
![]() |
受到啓發,宋霆野在小院裏開闢了一個“老兵記憶角”,展示老照片和軍功章,記錄每一位入住老兵的故事。他還邀請周邊學校的學生來參觀,讓孩子們瞭解歷史,傳承精神。
半糖言情小說 https://power-veg.com/
孟沅則發揮她的藝術特長,組織小院的老人們學習繪畫、書法、手工藝。令人驚喜的是,很多老人展現出了驚人的藝術天賦。趙阿姨的剪紙栩栩如生,李老爺子的書法蒼勁有力,劉大山的根雕獨具匠心。
“每個人都是一本厚重的書,只是以前沒有機會打開。”孟沅感慨地說。
冬天來臨前,小院又迎來了一對新的入住者——一位退休老師和她的丈夫。社區的規模擴大了,但溫馨的氛圍依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