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3章 生死老去

發佈時間: 2025-10-12 17:46:25
A+ A- 關燈 聽書

 “宋老先生,久仰大名!”男子遞上名片,開門見山地說,“我們集團非常看好‘互助小院’的模式,認爲它具有極大的市場潛力和可複製性。我們希望能與您合作,將這種模式進行標準化、品牌化推廣,在全國範圍內建設連鎖的‘互助小院’高端養老社區。”

 男子侃侃而談,描繪着資本注入後的宏偉藍圖:統一的品牌形象、標準化的服務流程、專業的醫療團隊、智能化的管理系統……利潤可觀,前景無限。

 宋霆野靜靜地聽着,眉頭卻微微蹙起。待對方說完,他緩緩放下茶杯,目光平靜而堅定:“謝謝貴公司的看重。但我想,可能我們對於‘互助小院’的理解有些不同。”

 “哦?願聞其詳。”

 “你們說的標準化、品牌化、利潤化,聽起來很美好,但那可能就不是‘互助小院’了。”宋霆野指了指窗外陽光下閒聊的老人們,“這裏的核心不是‘高端’,不是‘產業’,而是‘家’,是鄰里守望相助的人情味,是老人們自己參與管理、找到價值感的‘共同體’。一旦被資本完全主導,追求利潤最大化,這種溫馨的、自發的、略帶點‘雜亂’的生活氣息可能就沒了。老人可能會從‘主人’變成被服務的‘客戶’,那種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。”

 男子試圖辯解:“我們可以保留這些精髓,只是用更專業的方式……”

 孟沅溫和地接話道:“專業當然好,但有些東西,過度‘專業’就可能失去溫度。比如,我們的食堂阿姨記得每位老人的口味偏好,會像自家閨女一樣嘮叨他們少喫鹹的;劉大爺會把自己種的新鮮蔬菜分給大家,不在乎值多少錢;李老爺子心情不好時,鄰居們會主動去陪他下盤棋……這些,是標準化服務流程很難完全規定的。”

 最終,宋霆野和孟沅婉拒了這次商業合作。他們明白,“互助小院”的模式可以分享、可以借鑑,但其靈魂——那種基於信任、互助和社區自覺的非營利性、草根性,需要小心呵護,不能被資本的邏輯所輕易置換。

 夏去秋來,小院裏的柿子樹上掛滿了金燦燦的果實。“互助小院”平靜而溫馨的生活,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人生最嚴峻的課題——疾病與死亡。

 首先遇到的是趙阿姨的突發心臟病。那天深夜,趙阿姨感到胸悶氣短,她掙扎着按下了牀頭的緊急呼叫鈴。值班的村醫和宋霆野幾乎同時趕到,初步處理後,迅速聯繫了鎮上的救護車。因爲發現和送醫及時,趙阿姨經過搶救轉危爲安。出院後,大家對她更是關懷備至,輪流幫忙做飯、陪伴,孟沅每天爲她測量血壓,叮囑用藥。趙阿姨感動得直掉眼淚:“要不是在小院,我這條老命可能就擱在城裏那個空房子裏了。”

 這次事件也讓管理小組更加重視應急演練和健康監測。他們完善了與鎮衛生院的綠色通道,定期爲老人們進行更全面的體檢。

半糖言情小說 https://power-veg.com/

 然而,更沉重的考驗隨之而來。年事最高的李老爺子,在一個寒冷的冬夜,安詳地在睡夢中離世了。他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,平素話不多,但爲人正直,愛惜他那一院子的蘭花如同生命。

 發現情況的是每天清晨準時起來打太極的劉大山。他見李老爺子屋外異常安靜,敲門不應,感覺不妙,立刻叫來了宋霆野和村醫。

 悲傷的氣氛籠罩了整個小院。這些經歷過風風雨雨的老人,面對同伴的離去,依然感到難過和無措。但令人動容的是,在這種時刻,“互助”的精神發揮了最大的作用。

 沒有人驚慌失措,大家按照事先討論過的預案,默默地行動起來。劉大山負責聯繫李老爺子遠在南方的子女;孟沅和幾位阿姨幫忙整理遺容,佈置簡單的靈堂;宋霆野則協調後事處理,聯繫殯儀館。其他老人也各自盡一份心,有的幫忙接待前來弔唁的親友,有的負責準備這幾天的伙食。

 沒有商業殯葬服務的冷漠與程式化,整個過程充滿了人情味和戰友般的關懷。大家聚在一起,回憶李老爺子的生平點滴,講述他年輕時戰場上的故事,侍弄他留下的那些蘭花。追思會就在公共活動室舉行,簡單而莊重。李老爺子的子女趕到後,看到父親被照顧得如此妥帖,身後事也被安排得如此體面,感激涕零,對着宋霆野和所有老人深深鞠躬。

 李老爺子的離去,讓所有人都深刻體會到生命的無常,也更珍惜當下相聚的緣分。他的小院按照約定由村集體收回,未來將提供給新的有需要的老人。而他那些心愛的蘭花,被大家分養在各家的院子裏,彷彿一種生命的延續。每當看到蘭花開放,大家就會想起那位沉默寡言卻內心堅韌的老兵。

 經過這件事,“互助小院”的凝聚力更強了。大家意識到,這裏不僅是共同生活、互相照料的場所,更是彼此送別、守護生命尊嚴的最後驛站。他們約定,要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,更關心彼此的健康,讓剩下的時光更有質量。

 春天再次降臨西山。經歷了生死考驗的“互助小院”,煥發出更加沉穩堅韌的生命力。院裏的花草樹木經歷一冬的蟄伏,愈發蔥蘢。

 這時,小院迎來了兩位新的申請者,他們的身份有些特殊,打破了原先全是退役老兵的格局。

 一位是鎮小學退休的劉老師,她的丈夫幾年前去世,兒子在國外定居。她是一位溫文爾雅、熱愛讀書的女性,被“互助小院”的文化氛圍和自然環境所吸引。

 另一位是附近村裏的五保戶陳奶奶,無兒無女,但身體硬朗,性格開朗,擅長做各種傳統手工藝。她是通過村委會推薦,經過管理小組民主評議後接納的,費用由村集體和“老兵之家”基金會共同承擔。

 他們的加入,給小院帶來了新的元素。劉老師主動提出開辦一個“小院講堂”,每週一次,給有興趣的老人講講歷史、文學或者養生知識,甚至教一些簡單的英語口語,豐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。陳奶奶則成了“手工興趣組”的頂樑柱,教大家編中國結、做虎頭鞋、剪窗花,讓活動室充滿了歡聲笑語和濃濃的民間藝術氣息。

浮動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