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生活總非一帆風順。夏末秋初,一場突如其來的傳染病在小範圍內傳播,身體相對脆弱的養老社區成了重點防護區域。
小院裏接連有兩位老人出現發熱、咳嗽症狀。氣氛瞬間緊張起來。雖然經過村醫診斷排除了嚴重傳染病的可能,但如何防止交叉感染、如何照顧病患、如何穩定大家的情緒,成了擺在管理小組面前的嚴峻考驗。
有過軍旅經歷的宋霆野此時展現出了他的決斷力。他立即啓動應急預案,與村醫和鎮衛生院保持密切溝通。將公共食堂改爲分餐制,由值班人員送到各戶門口;暫停所有集體活動;公共區域每天嚴格消毒;生病的老人安排在各自房間隔離觀察,由孟沅帶領幾位身體好的老人組成臨時看護小組,做好防護後輪流送飯送藥、測量體溫。
那段時間,小院裏少了往日的歡聲笑語,多了幾分凝重。但秩序井然,沒有恐慌。大家通過電話或者隔着小院的門窗互相鼓勵。劉老師每天在微信羣裏朗讀優美的散文詩歌,舒緩大家的焦慮;陳奶奶剪了許多寓意“健康平安”的剪紙,貼在每戶的窗上。
最讓人感動的是劉大山。他身體硬朗,主動承擔了最繁重的消毒和物資配送工作。每天揹着消毒桶,挨家挨戶噴灑,汗水溼透了衣背。他還把自己小院裏最早成熟的一批新鮮蔬菜,仔細分好,放在各家門口。
“老宋,孟姐,你們放心,咱們當過兵的人,什麼陣仗沒見過?這點小病,扛得住!咱們小院的人,一個都不能少!”劉大山的話樸實卻充滿力量。
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這場小小的風波很快過去,生病的老人順利康復,小院沒有出現新的病例。經過這次考驗,小院的應急機制更加完善,鄰里之間的情誼也更加深厚。他們用行動證明了,互助,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搭把手,更是在困難時刻彼此的依靠和支撐。
秋高氣爽時節,“互助小院”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訪客——一位來自大城市的資深媒體人林女士。她是通過一位購買了小院手工藝品的朋友瞭解到這裏的,敏銳地感覺到這個普通的農家小院裏,蘊藏着不普通的故事。
她沒有大張旗鼓,而是以普通志願者的身份,在小院住了三天。她跟着孟沅在食堂幫忙,聽劉老師講課,看陳奶奶做手工,和老兵們聊天,也觀察着小院日常運行的點點滴滴。
她被這裏的一切深深打動了。這裏沒有高檔養老院的奢華,卻有城市裏稀缺的人情味和生命活力。她看到老人們眼神裏的從容與安寧,看到他們彼此之間那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自然關切,看到宋霆野、孟沅這對古稀老人身上散發出的理想主義光芒和實幹精神。
![]() |
![]() |
臨走前,她亮明身份,對宋霆野和孟沅說:“宋老,孟阿姨,我採訪過很多養老機構,高端奢華的、智能科技的,但像‘互助小院’這樣,真正從老人內心需求出發,用‘社區’和‘互助’來解決養老根本問題的,少之又少。這裏讓我看到了一種可能性,一種在傳統養老和機構養老之外的,更人性化、也更可持續的路徑。”
不久後,林女士所在的一家頗具影響力的雜誌,以《西山腳下,紫藤花開:一個“互助小院”的中國式養老答案》爲題,用長篇紀實報道的形式,深入報道了“互助小院”的誕生、發展、挑戰與溫暖點滴。文章沒有刻意煽情,而是用平實細膩的筆觸,描繪了宋霆野和孟沅的暮年夢想,記錄了老兵們的鐵骨柔情,講述了劉老師、陳奶奶帶來的新變化,也客觀分析了這種模式的可複製性與面臨的困難。
這篇報道像一塊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,激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。網絡轉載無數,評論區充滿了感動與思考。許多人表示,這纔是理想中老了以後該有的樣子,不是被動地等待照顧,而是主動地創造生活,有價值,有尊嚴。更有不少學者、社工、甚至政策研究者開始關注和研究“互助小院”現象,探討其在應對中國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中的啓示意義。
半糖言情小說 https://power-veg.com/
宋霆野和孟沅一下子成了“名人”,電話、採訪、參觀請求絡繹不絕。他們保持着最初的淡然,不厭其煩地接待、分享,但始終堅持“互助小院”的非營利性和草根性,婉拒了所有商業合作的邀請。
“我們只是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,碰巧這件事對大家有點啓發。”宋霆野對前來取經的另一個城市社區代表團說,“每個地方情況不同,照搬可能不行,但‘互助’的精神是可以學習的。關鍵是讓老人自己動起來,成爲生活的主角,而不是被服務的對象。”
深秋,小院裏的銀杏樹一片金黃,燦爛奪目。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和磨合,管理小組一致通過,小院迎來了兩位新的正式成員,填補了李老爺子離開和另一位老人因身體原因被子女接走後的空缺。
一位是附近縣城的退休郵遞員老周,爲人熱心,愛擺弄電器,是小院急需的“技術人才”。另一位則是通過林女士的報道找來的,一位剛從教師崗位退休不久的王女士,她熱愛園藝和烹飪,丈夫去世後感到城市生活孤單,嚮往小院的社羣生活。
他們的加入,爲小院注入了新的活力。老周很快就把小院裏所有有點小毛小病的電器檢修了一遍,還給大家普及安全用電知識。王女士則和孟沅一起研究養生食譜,在食堂裏大顯身手,她的到來,也讓小院的園藝小組更加專業,開始嘗試種植一些更具觀賞性的花卉和藥用植物。
小院就像一個有機的生命體,不斷地進行着新陳代謝,有老人離開,也有新人加入,但“互助”的核心精神在一代代居民中傳承着。最早入住的劉大山等人,自然而然地成爲了“元老”,主動幫助新成員熟悉環境、融入集體。宋霆野和孟盈也逐漸將一些具體的管理事務交給更年輕的成員,他們更多地進行指導和協調,扮演着“定海神針”的角色。
予安和予寧看到父母開創的事業如此充滿生機,也倍感自豪。予安利用自己的建築設計專長,開始爲另一個有意向建設類似互助養老社區的村莊提供免費諮詢。予寧則將她錄製的老兵口述歷史和老人們的手藝製作過程,精心剪輯成系列短視頻,在“老兵之家”和社交平臺播放,不僅留下了珍貴的記錄,也讓更多人瞭解這種積極養老的生活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