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們的畢業作品,”周縫從背後輕輕環住她,“《縫光予安》。”
他接通電源,剎那間,整盞燈發出溫暖而夢幻的光芒,在牆上投射出梧桐葉形狀的光影,光影中隱約可見細密的刺繡紋路。
“每一片‘花瓣’都用了不同的工藝,”周縫輕聲解釋,“金屬鍛造、玻璃拼接、木雕、刺繡…就像我們,不同卻和諧。”
予安轉過身,眼中淚光閃爍:“這是我見過最美的作品。”
“不只是作品,”周縫握住她的手,“這是我給你的承諾——無論未來路有多長,我會永遠爲你點亮一盞燈,等你回家。”
梧桐新葉已亭亭如蓋,五月的BJ迎來了畢業季。予安的畢業創作《縫光予安》在美院畢業展上引起了轟動,不僅因爲它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設計,更因爲它所承載的深情與承諾。
展覽最後一天,一位銀髮蒼蒼的老人在作品前駐足良久。予安認出那是國內藝術界的泰斗林深先生,她緊張地走上前。
“林老師,您好。”
老人轉過身,眼中有着驚歎:“這件作品…我在其中看到了藝術的未來。不僅僅是技法的融合,更是情感的貫通。”他仔細端詳着燈座上的雕刻,“這裏講述的是一個故事,對嗎?”
予安點頭,簡要講述了與周縫相識相知的經歷。
![]() |
![]() |
林深先生若有所思:“年輕人,你們讓我看到了藝術最本真的樣子——連接人心。有興趣參加下個月的亞洲青年藝術雙年展嗎?我認爲這件作品應該被更多人看到。”
半糖言情小說 https://power-veg.com/
這無疑是莫大的榮譽。予安激動地找到周縫,他正在爲向陽花小學的孩子們準備畢業禮物——每人一個手工製作的文具盒,上面有他精心雕刻的鼓勵話語。
“雙年展!”周縫聽到消息,一把抱起予安轉了個圈,“我就知道你的光芒會被更多人看見!”
但喜悅之後是現實的考量:雙年展在新加坡舉行,展期兩個月,而周縫剛剛接到一個重要委託——爲一座新落成的圖書館創作大型公共藝術作品,工期正好重疊。
“我不能陪你去新加坡了,”周縫遺憾地說,“圖書館這個項目對我很重要,是我第一次獨立承接大型公共藝術。”
予安雖然失望,卻完全理解:“我們各自追逐夢想,然後帶着收穫重逢,這樣也很好。”
離開展幕還有三週,予安投入了緊張的準備工作。她決定爲雙年展創作一件新作品,延續《縫光予安》的理念,但更加深入。
靈感來自周縫奶奶的一句話:“針線不僅能縫合布料,還能縫合時間。”
予安想創作一件關於“時間縫合”的作品。她收集了不同年代的時鐘零件、老照片、舊信件和傳統刺繡樣品,試圖構建一個能夠展現時間流動性與連續性的裝置。
創作過程異常艱難。予安常常在工作室待到深夜,試圖找到各種元素之間的平衡點。某個凌晨三點,她沮喪地發現時鐘機械與刺繡部分的連接始終不協調。
“要是周縫在就好了,”她喃喃自語,“他總能找到材料之間的對話方式。”
彷彿心有靈犀,手機突然響起,是周縫發來的視頻通話。背景顯示他也在工作室,滿頭木屑。
“猜到你還沒睡,”周縫微笑,“遇到難題了?”
予安將攝像頭對準作品:“這裏,時鐘機械和刺繡的銜接總是顯得生硬。”
周縫仔細觀察了一會兒:“試試用銅線做‘針’,將機械運動轉化爲‘縫紉’的動作。銅線既是結構支撐,也是視覺元素,還能象徵時間的導電性。”
予安醍醐灌頂:“對啊!我怎麼沒想到!”
“因爲你太專注於整體,忽略了細節的隱喻。”周縫溫柔地說,“記住,最有力的連接往往是最細微的。”
通完話,予安立即嘗試周縫的建議。當銅線“針”開始隨着時鐘機制緩慢移動,彷彿在“縫合”時間時,整個作品突然活了過來。
她激動地給周縫發去視頻:“成功了!它好像在呼吸!”
視頻那頭,周縫的眼睛亮晶晶的:“我就知道你能行。”
接下來的日子,他們雖然各自忙碌,卻通過每晚的通話分享創作進展。予安發現,這種物理上的分離反而讓他們的精神連接更加緊密。他們不再是簡單地在一起工作,而是真正理解並滋養着彼此的創作靈魂。
出發前往新加坡的前一晚,周縫來到予安的住處,遞給她一個小木盒。
“這是什麼?”予安好奇地打開,裏面是一本精緻的手工筆記本和一套特製的畫筆。
“打開看看。”周縫眼神神祕。
予安翻開筆記本,驚訝地發現裏面已經寫滿畫滿了——但不是周縫的筆跡。仔細看,那是周縫精心收集並複印的、來自世界各地陌生人關於“連接”的小故事和塗鴉,每一頁都不同,每一頁都承載着一段獨特的記憶。
“我通過社交媒體徵集了這些故事,”周縫解釋,“我想讓你知道,無論走到哪裏,你都在連接着人心。而空白頁,留給你在新加坡繼續收集。”
予安感動得說不出話,只是緊緊抱住他。這套禮物比任何昂貴的禮物都珍貴,因爲它承載着周縫對她最深的理解和支持。
新加坡的展覽空前成功。《時間縫合》成爲雙年展的焦點作品,予安被多家媒體稱爲“新生代最具人文關懷的藝術家”。
但榮耀之外,予安最珍惜的是那些站在作品前久久不願離去的觀衆。一位老太太告訴她,這件作品讓她想起了戰亂中失散的姐姐;一個年輕人說它讓他理解了祖父母那個年代的情感;甚至有個孩子說它像“時間的魔法機器”。
予安按照周縫的建議,在展場設置了一個小角落,邀請觀衆分享自己的“連接故事”。她細心地將這些故事記錄在那本特別的筆記本上,每晚通過視頻與周縫分享。
與此同時,周縫的圖書館項目也進展順利。他創造了一個名爲《知識之縫》的大型裝置,由成千上萬本廢棄書籍重組而成,形成一條從地面盤旋至穹頂的“書流”,中間穿插着銅線縫合的痕跡,象徵知識如何連接過去與未來。
“今天有個小女孩問,爲什麼書都被‘縫’起來了,”周縫在通話中告訴予安,“我告訴她,因爲每一本書都是知識與知識的縫合,一代人與另一代人的連接。她想了想說:‘那圖書館就是最大的縫紉機了!’”
予安笑得前仰後合:“孩子的比喻總是最精準的!”